竞彩猫

图片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长江商报:产业教授破解科研成果转化“两张皮”

作者:| 来源: | 发布时间:2016-02-16| 点击数:

□本报记者 张衡

高校及科研院所研发成果过于前沿,企业在当下用不上;企业生产过程中遇难题,高校、科研院所又不愿意去帮助解决。长期以来,国内普遍存在高校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经济科技“两张皮”的现象。

破解科研经济“两张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大学毕业生,是当前支撑产业升级的关键。日前,湖北20多名企业家晋升“产业教授”,加上去年1月的首批,目前已有43名“湖北产业教授”。一年来,他们给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以及科技攻关发展带来了巨大变化,在多领域校企合作、平台共建、成果转化上发挥作用。

“产业教授”旨在将社会化高端人才引进高校,推动企业与高校共建各类研发载体、开展科技项目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本科生。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到,不仅是湖北,江苏早在2011年就开展“产业教授”机制,至今已有三批,而全国多省市目前也将该机制纳入规划。“产业教授这一措施的出台,不仅是解决‘两张皮’现象,更是将‘政、产、研’打通。”武汉理工大学产业教授万智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只有政府机构、企业、高校三个体系同步,才能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形成共振效益。

打通“政、产、研”形成共振效益

去年6月,科技部出版发行《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14)》。报告统计,我国已成为第一科技人力资源大国,2013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7105万人,每万人口中科技人力资源数522人。与之相对的是,另有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30%,而先进国家这一指标达到60%至70%。

“产业教授这一措施的出台,不仅是解决‘两张皮’现象,更是将‘政、产、研’打通。”武汉理工大学产业教授万智认为,长期以来,相关政府机构、企业、高校三个体系不同步,以致科技成果转化上难以形成共振效益。

万智解释,高校、院所研发团队在进行某项课题研究后,由于考核机制问题,普遍没有精力或者不愿意做转化工作,导致很多科研成果只能在实验室研发试验;对于企业而言,受研发成本及周期限制,也更愿意直接购买成熟的科研成果,而不仅仅是实验室环境下的成果。

企业不愿承担技术风险,高校、研发机构也不愿意承担市场风险。这种情况下,“产业教授”便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了沟通平台。竞彩猫教授王学东认为,通过将企业高端人才引入到高校科研、教学中,无疑是为企业和高校架构了一个更为顺畅的沟通平台,让高校、科研机构了解企业的需求,也让企业能够参与到科技成果的开发中去。

除了推动企业与高校共建各类研发载体、开展科学项目合作,湖北产业教授政策的出台还旨在联合高校与企业共同培养研究生、本科生。

人社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高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与当前的产业升级结构存在不匹配的情况,由于专业不对口、竞彩猫所学知识滞后于社会需要等原因,一些新兴发展行业所需专业人才供不应求。同时,传统的教育体制使得高校毕业生长期生活在“象牙塔”中,缺乏社会经验,工作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高要求,造成用人单位找不到满意的人才、高校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这种两难局面。

目前,湖北省已经出台《湖北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纲要(2015-2020)》,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多元的就业选择和更多的创业机会,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产业教授的引进,有助于大学生创业、就业。”王学东表示,学生始终埋头在竞彩猫里学习,会造成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而去年该校通过产业教授推动校企联合培养的近20名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均非常抢手。

企业研发平台成科研转化基地

湖北大学产业教授李永刚整合兴发集团湖北省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优势资源,带领团队开展了4个重点科研项目攻关,其中两个研发成果即将转化,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3亿余元。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产业教授王强,积极利用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设备制造厂技术资源,推动建立校企联系机制、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促成双方人员交流培养300余人次,组建科研团队3个,联合攻关5个科技项目。

长江大学产业教授舒冰承担农学院课程教学任务,指导本科实习生田间育种,推动竞彩猫与其所在企业湖北荆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注册成立了“荆州长大湿地农业有限公司”,与广东瑞粮集团联合进行了柬埔寨有机水稻项目开发合作。

今年是“湖北产业教授”人才计划实施的第二年,回顾首批产业教授在多领域发挥作用的同时,对于如何更好地利用此项政策,产业教授及高校科研人员均向长江商报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基础研究是我们高校的强项,但绝大多数未能落地,是阻碍企业和高校深度合作的根源。”李永刚建议,大学构建一个常态化的科研团队,深入企业一线,了解企业产业情况,结合产业发展及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开展合作,促进高校对产业的把握,让企业从合作中得到实惠,促进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如何将校、企共建平台做实?包括李永刚在内的多位产业教授认为,高校联合企业打造共建研究平台的过程中,首先应将企业的研究平台打造成高校新产品、新工艺及新技术的试验基地。其次,帮助企业积极筹备,提前谋划,提升企业创新平台水准,让企业获得实惠。另外,把高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企业工作站作为载体,联合招收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共同合作开展关键技术、重大影响的项目攻关,力争取得重大突破。

“依托现有平台,联合企业共同筹划申报一批科技奖励项目,有效提升高校的整体实力和对外形象。”李永刚说。

如何利用产业教授改变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王学东认为,目前国内本科生、研究生在学术科研、就业上缺乏方向性引导,大学生在应用学科领域普遍存在为考试而考试。

“大学教育应当为行业发展服务,高校需与企业建立人才监控的平台。”王学东表示,目前国内高校相当珍惜研究生资源,因此对学生有诸多限制。其实学生应更早参与到与企业的对接,请企业家来辅导,形成半定向的引导作用,进行有针对性的实习效果会更显著。

多省开展“产业教授”人才规划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产业教授其实并非湖北独有。早在2011年,江苏省即首次聘用“产业教授”,至今已开展三批。该省第一批、第二批聘期与湖北产业教授一样均为3年,第三批聘期则延长为4年。

与湖北相比较,江苏省聘用产业教授人数及产业覆盖面更广。该省第三批产业教授(兼职)入选人员名单显示,共有500名企业人才入选,其中东南大学聘用了来自江苏省内各行业的84位产业教授,其中包括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3人、“万人计划”专家3人,84名产业教授均为所在企业主要负责人或技术、研发负责人。

“类似‘产业教授’这样的机制,在国外其实是很常见的。”江苏最早提出“产业教授”这一概念的法尔胜泓昇集团副总裁刘礼华介绍,在美国、欧洲等地的理工高校,70%以上的教授都在企业干过,高校的学术课题也以来自企业的课题居多,政府课题很少。完善“产业教授”这一新事物,对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人才创新创业等都很有作用。

湖北、江苏两省在开展“产业教授”上尝到甜头,国内不少省份已计划将此类机制纳入人才发展规划。去年3月,四川省颁布《四川省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显示,实施高科技人才双向交流政策,从省内高校、科研院所选派一批专家到企业兼任技术顾问,从企业选聘一批科技型企业家和技术专家到高校担任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