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彩猫

图片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荆州日报:“青马学员” 实践中铸品质

作者:|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09-04| 点击数:

□记者罗天宇通讯员杨迁元实习生谢宜修

编者按:8月4日至8月25日,第一批和第二批湖北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员在荆州对口乡镇挂职,参加实践。22名学员来自全省不同高校,分散在江陵县、公安县及石首市的多个乡镇。他们深入乡镇农村,走访调研,增加对国情和社会的了解,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聚集能量。

“青马学员”在荆州的学习和实践已近尾声。20天的实践锻炼,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怎样,近日,记者到各乡镇进行了一番探访。

记录本联系象牙塔与村镇生活

“王奶奶,76岁,没有生活收入,担心养老,担心还迁房质量不够好,没有自建的房子安全。”厚厚的记录本上,类似的信息密密麻麻。

记录本的主人张旭峰是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自动化系一名即将升大三的学生,也是“青马工程”第二期学员。到荆州实践以来,他坚持每天走访几户农户,了解真实的农村基层生存现状。

这样的记录本,每一个实践的青马学员都有,他们有的描绘自己眼里的农村,有的记录着工作时的感想,有的写满了感悟,一行行或是工整或是仓促的字体,成为了他们从象牙塔的光环中走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磨练的连接点。

“我是农民的儿子,但是青马工程让我从一个基层事务的旁观者转变成为参与者,有机会了解更多实际情况。”青马工程第一批学员,来自湖北工业大学的杨臆在记录本上这样写道。

跟着干部走基层

来自武汉轻工大学的大四学生郑壮和武汉科技大学的大四学生邹海松都是青马工程的第一批学员,他们共同被安排到公安县杨家场镇实践。如火如荼的城镇化建设大潮中,拆迁工作也成为杨家场镇的重要工作之一。

“拆迁工作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尤其难处理,但是我们从镇干部身上学到了很多。”他们说。

镇上有一户居民的搬迁条件有些苛刻,是有名的“钉子户”。在今年的中学升学考试中,这户居民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的孩子却因为失误以一分之差与县三中的重点班失之交臂。

拆迁队一名工作人员同时也是一位老师,在了解情况后,不计前嫌主动帮这户人家的孩子在县三中争取到了“旁听生”的名额,让居民大受感动。

“讲政策、讲原则、讲感情,用真情与群众打交道,群众就会用真心回报你。”郑壮总结到。

同样的问题也出在马家寨乡张黄村,督办荆江大堤拆迁工作时,涉及到迁庙问题,村里的老人都不同意。副乡长田小强带着杨臆下乡走访时,没有盲目劝导村民,而是先召集村里的党员干部开会,做好党员干部思想工作,然后再经他们与村民沟通,最终顺利解决问题。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镇干部的背影。”青马工程二期学员,华中科技大学大三学生王文晨说。王文晨所在的资市镇今年旱情较为严重,与镇干部到平渊村察看时,一名镇干部挽起裤管,顶着烈日径直走到稻田,俯身察看禾苗情况,并抽出一株禾苗与大家一起分析讨论。“那时的他们几乎就是一位农民,与土地融为一体。”王文晨感叹。

跟着干部走基层,学员们学习方法、汲取经验、触发感悟,积累着成长所需的雨露与阳光。

广阔村镇大有作为

到乡镇后,许多学员都到“希望家园”活动中成为志愿者,陪伴暑期村镇的留守儿童,给他们辅导功课,陪他们嬉戏玩乐,提供心理疏导。

“很多孩子刚开始接触时有些乖戾,但是相处久了才发现他们其实是缺少关爱,等待关爱太久了。”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大三学生、青马工程二期学员汪宇瑾说。

实践期间,汪宇瑾他们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投入到与孩子们的相处中,短短20天的相处,与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些原本“孤僻”的孩子还与他们互留了联系方式。

除了参与“希望家园”,青马学员们在处理本职岗位上也发挥着自己的优势。

在参与煤电港项目拆迁时,张旭峰发现村民们总拿“宅基地每亩补偿20万元”这一政策说事。经过多方查询,他发现原来这个说法确实有,但是却是陕西省为了推动农民进城上楼而施行的临时性区域性的政策,不具有参考性。通过把详情与村里的老党员们解释后,群众反感情绪消除了很多,渐渐不再有“扯皮”。

此外,学员们还发挥所长,高效快速地完成数据录入、档案整理、会议记录等工作。

“经过努力,能帮助干部们解决实际问题,我特别有成就感。”张旭峰一席话,引发了青马学员们的共鸣。

“‘没教好’的孩子,长大了”

“20年‘没教好’的孩子,经过一年的教育忽然就长大了。”远在东北农村的邹海松父母这样评价自己孩子的转变。

“必修课选修,选修课不修。”邹海松借用这句戏言描述自己和同学们的学习状况,虽然有些夸张,但却或多或少反映出大学生们较为松散的学习习惯。

来到镇上的第一天,党政办公室主任将办公室钥匙交到他手上,并表示钥匙只有一把,日常事务就全权交给他们了。

“当时接过钥匙,忽然觉得肩头的担子很重,我想这应该就是责任。”邹海松说,此后,他们每天都早早起床,准点上班,唯恐因为自己的疏忽耽误了工作。小伙子们在实践中切实体会到了责任的含义。

“随着到农户采访和处理村镇事务的深入,我觉得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许多困难要解决。”郑壮对记者说。这样的感叹,几乎每个受访者都对记者表示过。

农村的现实让他们体会到了群众生活的不易。有的老人孤苦无依,靠着几分地过生活;有的家庭几个重病号;有的孩子失去双亲……

“他们的生活还很艰难,而我们能做的太少,我想毕业以后扎根基层,去为农村造福。”邹海松的眼里满是坚毅。他说,实践,在他的青春里烙下了深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