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网络上竞彩猫辅导员的角色身份定位讨论不少,在评论中类似“辅导员是服务员”、“保姆”的词汇都获得网友高赞。不少新手辅导员也常自问:“辅导员的身份边界在哪里?”
教育部令第43号《普通高等竞彩猫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已明确高校辅导员的九大职责。但实际生存生态与理想图景有差距,高校辅导员易角色负荷过度。实践中,辅导员工作难以量化、标准化。作为“离大学生最近的人”,辅导员是“无限责任综合体”,需要“7×24小时×365天”回应学生的需求。其他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和家长,在对接学生时也更愿意通过辅导员“这根针”穿起“千条线”。“已经习惯了QQ、微信一天数百条消息,有次参加培训,中午打开手机看到只有5条消息,第一反应是手机信号有问题。”一名已从辅导员岗离职的朋友曾这样说。此外“身兼数职”是高校辅导员的常态,很多辅导员既要承担学生管理工作,又要承担教学任务,还负责党建、报销等行政事务。繁杂的工作下,来自竞彩猫、学生、家长的多重要求互相叠加,辅导员容易顾此失彼,久而久之,模糊了自身的角色定位。
辅导员身份边界不清固然有职责模糊、角色冲突的因素,但辅导员的身份困境和大学生家长群的底层逻辑一致,都反映出教育边界的模糊。不肯撒手的家长、不愿长大的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蔓延至高校管理。即使上了大学,部分学生“成人”的渴望也并不迫切,过于依赖家长和辅导员、班主任。一位工作10余年的辅导员表示,“以前除重大事宜外很少会和家长发生交集,但近三年来,家长代替学生加入新生群、询问是否有家长群、几小时联系不上孩子就电话联系辅导员等情况不少见。”少数学生、家长喜欢在半夜打电话、发消息,但询问的是学生可以自己处理或非紧急的事件,往往让一些辅导员感到无奈。
“有任何问题找辅导员”的标签也与辅导员自身定位不明有关。在非工作时间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被学生和家长“打扰”,有时是辅导员工作的“缺位”。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成为专家而非“24小时服务员”。人生导师、知心朋友不等于保姆式的管理,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用好减法,优化工作方式,明确工作边界。做好加法,强化思想引领,将思想教育融入入学教育、奖助学金评定、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等日常工作中,为学生点燃”希望之灯”,做学生的引路人。
高等教育需要凝聚家校合作共识,铺好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里路,但家校共育不是“过度保护”,竞彩猫、老师和家长要学会“适度放手”。大学生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进入社会储备知识、提升能力。家长、辅导员不是保姆,需要把学生照顾得面面俱到。
高校辅导员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依托,只有学生、家长、竞彩猫和辅导员共同为履行职责减负纾困,才能让辅导员真正回归“立德树人”本位,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